發(fā)布:2019-11-13 13:27:47來源:編輯:張玉珍瀏覽:
今年是人民政協(xié)成立70周年,作為一名政協(xié)機關干部,回望點滴工作經(jīng)歷,由衷感念政協(xié)工作對我更多的歷練,予我更真摯的純凈情懷,這是一段難忘時光,一份人生財富。
2015年3月23日,早晨八點半,天空飄著毛毛細雨,絨絨的、輕輕的,感覺十分愜意。這天,是銅川市政協(xié)前往北京召開《北京知青情系宜君》贈書座談會的出發(fā)日。在市政協(xié)主席張應龍、副主席靳賢孝的帶領下,副秘書長許恩義,副秘書長、辦公室副主任宋敬及隨行人員一同啟程。
我們一行乘坐的是高鐵。這是我第一次乘坐高鐵去北京,高鐵寬敞明亮、平穩(wěn)快速。一路上,望著窗外倏爾閃過的壯麗美好的景色,我強烈地感受著經(jīng)濟社會飛速發(fā)展帶來的巨大變化。與此同時,思緒也跟隨著飛馳的列車,回到了編輯出版《北京知青情系宜君》的那段緊張繁忙的日子里。
2014年是北京知青插隊銅川宜君的45周年。為了進一步弘揚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傳承和續(xù)寫北京知青和銅川人民的深情厚誼,助推銅川提速轉型發(fā)展,5月,市政協(xié)主席張應龍在到任剛滿一個月之際,就提議編輯出版《北京知青情系宜君》文史資料,并誠意邀請促成北京知青回訪團重返銅川宜君,共敘友情。這項工作得到時任銅川市人民政府市長郭大為的重視支持及北京知青的積極響應,最終促成北京知青重踏故土參觀回訪,并決定由市政協(xié)和宜君縣政協(xié)共同編輯出版《北京知青情系宜君》文史資料。
2014年7月,市政協(xié)辦公室發(fā)出征稿啟事。在北京知青周凱、畢昆、王寅生、盧衛(wèi)東等同志的大力幫助及知青們的熱情參與下,征稿工作進展十分順利。隨后,許恩義、劉曉梅和我對征集到的所有稿件進行認真審稿、編輯,篩選出備用的稿件近90篇,圖片60余幅。根據(jù)稿件內(nèi)容作出編輯方案,分激情歲月、重踏故土、情系宜君、奮斗歷程、藝文集萃5個專題進行編輯。
2014年12月12日,正式的編輯、校對工作開始了。那是一段忙碌充實的日子。由于時間緊,為了加快工作進度,我們幾個人集中審稿,各自把審過的文章中的疑惑記在本子上,利用吃飯時一起交流、探討。白天,除了吃飯就是審稿改稿,晚上常常加班到11點多。記得為了弄懂文章中一個詞語的意思,我們多次反復討論,甚至爭論,只為求證一個最為妥帖的表述。記得在看到知青撰寫的文章中分別出現(xiàn)的“棉猴”和棉襖一詞,經(jīng)過討論,才明白“棉猴”不同于平時說的棉襖,最后通過電話溝通、網(wǎng)上查找,弄明白原義后在原文中予以加注,以免引起歧義。記得為了彩插、封皮及手提袋的設計,我們綜合考慮方方面面因素,認真選配每一幅圖片,對整體布局、構圖、色彩等一遍又一遍修改、調(diào)整,直到滿意為止。記得每一工作步驟進行完畢后,我們都苦口婆心地給印刷廠負責人說情,請求關照和幫忙,甚至幾次插隊趕進度……真是不易呀,一稿、二稿、三稿的編審校對結束了,版式設計、彩頁也定稿了,看著52萬余字的樣書這才大大舒了一口氣……
忘不了那些日子里,一遍遍閱讀著這些年過花甲的知青用心書寫的激情文字,想象著當年十幾歲的“北京娃”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忍受饑餓、寒冷的侵襲,在宜君的土窯洞里點亮煤油燈堅持學習、收聽廣播、背誦詩詞的場景;感受著知青們在艱苦歲月里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追求;感動于北京知青心系宜君,持續(xù)關注第二故鄉(xiāng)的建設和發(fā)展,也和宜君人民結下深厚的情誼:王晨幫助籌建堯生鎮(zhèn)郭寨村希望小學,滕明為宜君發(fā)展牽線幫忙、爭取貧困縣政策支持,盧衛(wèi)東36年堅持年年回村看望鄉(xiāng)親,年年春節(jié)回村里過,先后從村里帶出106名宜君娃到北京工作、創(chuàng)業(yè),他成了這些宜君娃的“北京大(爸)”……這些難忘的片段、樸素的感情深深打動了我,我一點也不覺得累,常常是捧著書稿到深夜。
參與了這套文史資料的編輯出版工作,我是幸運的,在工作中得到了歷練,心靈也得到了凈化,特別是讀著一篇篇滿含深情溫暖的文字,我仿佛就是他(她)們中的一員,心中也有這么一方凈土,純真、純凈、純情;能參與這次贈書座談活動,面對面見到我“熟悉”的知青作者,我內(nèi)心難抑陣陣激動和興奮。我雖然和這些知青未曾謀面,但是幾個月來,我與他(她)們在文稿中已經(jīng)相識,那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個別知青的照片也在腦海里留下清晰的烙印,我自信一看見他(她)們,定會一眼認出幾個知青的。
下午3點多,列車到達宏偉氣派、熙熙攘攘的北京西客站。剛一走出站,當年的北京知青代表王寅生、劉余良、滕明、楊軍榮、蔡淑華等就熱情地迎上來,與大家一一握手,親切問候,微笑著迎接我們,讓人一下子感受到首都北京親人般的親切和溫暖。
第二天午飯剛過,在玉華宮賓館一樓大廳,早有按耐不住激動和興奮之情的知青們簇擁著前來報到,見面親熱地握手、擁抱,不少知青幾十年未曾謀面,少不了一陣熱乎寒暄,相互聊著各自近況和感受,同時留下聯(lián)系方式。在報到現(xiàn)場的我,也一眼認出了好幾個知青,一種親切感使我主動迎上前去,講述他們在宜君的故事,很快就和知青們成了“熟人”。
那天,70余名知青代表們歡聚一起拍照留念,參加了在玉華宮賓館會議室召開的贈書座談會。座談會始終洋溢著熱烈真摯、暖意融融的氣氛。回訪團團長周凱、副團長畢昆、秘書長王寅生以及知青們爭先恐后熱情發(fā)言,抒發(fā)激動和感激之情。
回訪團團長周凱情真意切的發(fā)言說出了知青們的共同心聲,“編輯出版這套文史資料,記載那段歷史,確實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特別是銅川市和宜君縣家鄉(xiāng)的領導親自來北京,為知青隆重地頒發(fā)這套書,使得我們又一次與第二故鄉(xiāng)的領導和親人們在北京相聚,也使知青們有機會再次相聚!”
隨后,各位知青爭相發(fā)言,對這套文史資料給予高度的肯定和評價。發(fā)言中有充滿深情的往事回憶,有回訪銅川宜君的親身感受,有對未來銅川宜君的美好暢想,還有愿為第二故鄉(xiāng)做貢獻的一片深情;有言簡意賅的現(xiàn)場賦詩,有滿懷深情的陜西腔調(diào),還有聲音嘹亮的眉戶唱段;有滿面春色激情飽滿的,有眼含淚花笑意漣漪的,更有心情激動數(shù)次哽咽的……知青們紛紛抒發(fā)著自己對銅川宜君的一片深情,字字情真意切,句句飽含深情,猶如一場親人們的聚會,會場氣氛不時被掀向高潮。宜君縣委書記劉沖深情的一句“宜君永遠是你們的家,歡迎知青?;丶铱纯础睂h氣氛再次掀向高潮,也進一步拉近了北京、宜君的距離。
最后,張應龍主席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感動于座談會的融洽氣氛,感動于知青們對銅川宜君的一份情誼,感動于知青們相互之間的一份感情。他期望通過這本書的編撰,架起銅川和北京知青聯(lián)系的橋梁,使更多的人了解銅川、關注銅川、宣傳銅川、支持銅川,在銅川的改革發(fā)展進程中留下知青光輝的一頁。
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的贈書座談會結束了。一直在現(xiàn)場的我也被這種敞開心扉、流露真情的氣氛感染著,這種美好而令人難忘的時光久久地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直到今天,我還一直被感動著:感動于知青們在青春年少時艱苦的歲月經(jīng)歷,教育我們始終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感動于知青們對第二故鄉(xiāng)宜君的一片深情,教育我們心系群眾不忘本;感動于知青們年過花甲依然孜孜不倦撰寫史料,他們記載的心靈史、青春史、奮斗史,留給我們的是一份寶貴、厚重的精神財富。(作者系銅川市政協(xié)研究室副主任 張玉珍)